距今约五千多年前,在地球的北半球出现了一个族群。他们活跃在自己的土地,学会了钻木取火、渔猎农耕、发明了文字、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国土。他们,就是最早的华夏民族。烽火轰鸣,硝烟迭起,朝代的更替,眼看许多世界的文明已渐渐被吞噬时,唯有它仍屹立不倒地耸立在前方。它,就是历经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民族根本;薪火相传,源远流长。除了在黄土上辉煌,它也路经了丝绸之路,穿过高山,越过海洋,在世界各个土地上开枝散叶,大放异彩,并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无数的贡献。中华文化最突出的,就是其和合性、智慧性及创造性。它重道义、讲人伦、活入水、重发展,精进不止,自强不息。知识里含美德、,美德里含启发,知识和启发,都相辅相成。
然而,随着时代的迈进,中华文化知识似乎已渐行,渐远,渐无声了。在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年轻人都少了中华文化的气息。同样是有着黑头发、黄皮肤、流着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可是口中到的、眼里看的、心里想的、肢体做的,都并非中华文化的优良美德。试问,“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做了哪几项?再问,“礼、义、廉、耻”,我们拥有了哪一环?
身为一位华文教师,中华文化知识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我们拥有华夏民族的美德,就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跟随教师的良好品行去走生活。它不仅让我们拥有智慧性的处事态度,中华文化知识也成为了我们的教材之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里,课文难免会有几篇是与中华文化画上等号。小学生的阅历浅,认识的事物不多,因此需要教师的深入解释来理清思绪,认识新知识。中华文化有好多领域,如传统体育、乐器、戏曲、舞蹈、文学、节庆、礼俗、艺术等知识,都可成为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他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可以从中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
要学习中华文化知识,我选择了“持续法”来完成我的学习过程。所谓“持续法”,就是持之以恒地学习某项知识。它可以是持续阅读、持续参与讲座、参与培训班、参加生活营等,学习再学习,实践再实践。经过持续性的学习,我们对该知识的记忆会更深刻,学习目标也更容易达成。在这项环节里,我选择了“持续性参加中华文化营”作为我的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方法。我的个案较特别,是选用了过去的学习过程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一开始,我询问陈润卿讲师有关我学习方法的贴切性和准确性是否达标,因为我也是觉得有些奇怪,怎么会有人拿以往的经验当成自己如今学习的知识。据陈讲师说,我的方法虽然是参与过去的生活营,可是我的参与是持续性的,没有中断。我从2005年开始参加中华文化营一直到现在,从以往的营员、筹委晋升组别督导,身份的改变,也代表了知识不断地累积,而这种目的性、持续性的参与,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写学习过程报告里,我记录了在六年里(2005-2010)在每一届中华文化营所学习到的中华文化知识,以及记录其讲师阵容、知识内容、学习步骤。
中华文化营,其宗旨是让青少年透过中华文化认识自己并自我提升,是我中学母校——雪州加影育华国民型中学的年度活动之一,对象是在籍中学生。此活动的主催单位是雪州乌冷县中学华文科课程委员会,而承办单位则是加影育华国民型中学家教协会暨华文学会。 在开始筹办时,此营只是开放给乌冷县的中学生。由于参加人数不断提升,它也成全国性的中华文化营了。虽然说对象是中学生,可是中华文化知识,部分都是要从基本功学起,因此也引来了一些大学生、老师、家长等的旁听。
在未踏入中华文化营时,我都认为它是一个极度沉闷的生活营,我也对自己说:“中华文化营,一定没有刺激的游戏、来参加的人一定是很文静斯文的、每天都一定是听文学讲座、历史等。”。在我还未真正接触中华文化时,我都认为中华文化没有新鲜有趣的活儿可以做,我想这些看法如今也同样出现在年轻子弟的脑海里吧!然而,直到我参与了中华文化营,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大大的错误,而且是大错特错了!中华文化营,非但不沉闷,从中我还可以透过许多机会去学习前所未碰的知识。
在中华文化营里,主办当局都会请来在中华文化领域里资深的学者作为各个单元主讲人,我也把这些当作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好时机。在各个中华文化的领域里,学习的人数多,可是真正掌握该知识的人却屈指可数。因此,要当个指导讲师,必定要在中华文化不同的领域里有非凡的成就以及经验。透过他们的经验之谈和学习心得分享,当成学习的概念。他们一路走来,都是碰了许多钉子才获得学习的知识和各界的肯定。所以,若根据他们的学习经验,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借镜,避免重蹈复撤,并让学习之路事半功倍。每一届的中华文化营里,都会出现一些比较静态的讲座如文学创作、生命的价值、作品导读会、电影分享会等。在这些讲授较多的环节里,主讲人都会与学员们分享如创作的心路历程、看电影的观点等等。在讲座里我都会仔细聆听他们的讲授,然后记录在笔记本里,作为以后的一个参考。他们的心路历程未必是我要追寻的,他们的看法未必是我要接纳的,可是他们的热忱和精神都是我要敬仰、学习的。若没了他们,我也不晓得原来本地创作已逐渐看到阳光;若没了他们,我无法得知原来世界上还有这多有意思的电影等着我去评析;若没了他们,我无法知道世界上最“響”(响)的声音就是“鄉音”(乡音);若没了他们,我不知原来生命因“孝”而亮丽;若没了他们,我更无法了解人生真正的定义。
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学到新知识后,我们必须透过思维的转化,将它运用得体、恰当,知识才会巩固在记忆中。中华文化知识,除了在文字上的知识外,它也少不了实践性的知识。那些知识如扯铃、茶艺、相声、文学创作、陶艺、武术等都需要实际性的应用,我们才可看出该人的知识掌握程度到底有多深。持续性参与中华文化营,我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深入地学习已在理论上获得的片面知识,如茶艺。在第七届的中华文化营里,其中一个环节是茶艺。在理论上,我们都了解茶艺就是选茶、品茶、泡茶、奉茶的艺术。我们也理解茶具的应用和泡茶的过程。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都无法掌握理论上的要素。泡茶时茶具的摆放以及正确的握法、泡茶过程的细节等,都要透过实践才会让我印象深刻。再者,鲜少学员在家里都有一套完整的茶具,而完整的茶具价钱也不菲。因此透过在中华文化营的实践,学员们可以在学习后就直接运用知识,而并非要特地去买一套茶具专门练习。此外,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讲人都会积极巡视、观察,看看哪个学员的泡茶技巧错误、茶具握法错误等,然后就当场给予纠正,更改学员的错处,警惕他们不再犯错。这其实也起了记忆的作用。在实践课里,我都会积极争取机会实践,虽然有时候会错误百出,但可以学习之余,又可以巩固我的记忆,何乐而不为呢?
从2005年至今,参与了六届的中华文化营,知识也不断地累积,身份也一直在改变。当一位营员,他的责任是参与活动;当一位筹委,他要负责准备活动和参与活动;当一位组别督导,其责任除了要协助准备活动、参与活动,他也成了一位小导师,负责解开组员们对中华文化的一些疑惑。当我接到老师发来的简讯,说我是今年文化营的组别督导时,我欣然接受了。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在中华文化营里“浸”了多时,是时候要把自己“晒”干,让所有的水分都分发到空气里,使空气更潮湿。虽然当工作人员很忙碌,有时候甚至要缺席一、两堂课,可是我仍然会尽量把事情妥善尽快地处理好,让我有更多机会去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当我成为督导后,我会确保自己时时刻刻待在组员的身边,让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我提问。能够回答的,我会尽力把自己所知道的让他们知道,理清他们的思绪;无法回答的,我会私下询问主讲人,然后再把答案告诉他们。其实,我会更加鼓励他们积极发问、自动自发争取机会,因为毕竟学习是自主的活动。
参与了六届的中华文化营,我认为,要学习中华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份坚持。有着老师们以及学生们的坚持,中华文化营才会有七届之久的历史;主讲人们靠着自己学习的坚持,他们才可在中华文化各领域获得卓越的成就;有着先辈们的坚持,一点一滴地把文化从以前追述至今,我们才拥有最完整的中华文化知识。因此,有着这份坚持,我也把六届中华文化营所学习到的知识都写进课业里。在写学习步骤报告的过程中,我必须把长达六年前的记忆都放进了报告里。虽然说我在每个部分都有记录,可是记录有些是断章取义,不太完整。因此,我也靠着以往的中华文化营照片和影片,来启发我的记忆。之前,我曾告诉陈讲师:“若我的记忆模糊,那么我的学习过程岂不是不完整了?”,陈讲师则告诉我:“其实你的记忆还在,只要有着那份坚持的心,你一定就能把六年之久的记忆再重新写出来,因为它已经在潜意识里了,只是需要一个动力来启动。”
在中华文化营里,我除了可以得到中华文化知识,我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德。感恩,中华文化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仍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文化的根,可以扎得稳、扎得深,都有赖于先辈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信念。他们秉持着“忍”的态度,最后全都变成了“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是舞狮界的权威——萧斐弘师傅、华教的灵魂人物——莫泰熙老师、乡音的采集者——张吉安先生、二十四节令古创办人之一——陈再潘老师(小曼)、儒家学者——张子深老师(张弓)等。他们持之以恒为中华文化献上一份力,真的让我感动万分。他们对文化有“仁”,因为他们热爱文化,誓要把它的优美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他们对文化有“义”,即使历经多少风雨,他们仍然对文化不离不弃;他们对文化有“礼”,因为他们懂得尊重文化,善用文化之意;他们对文化有“智”,因为他们懂得如何摘取中华文化里的精髓来过生活,让生活富有意义;他们对文化有“信”,因为他们一旦传承了文化,就对文化誓不放弃。
感谢那些协助我的人——陈润卿讲师、杨靖耀老师、所有曾经参与中华文化营的讲师阵容、朋友们、营员们,因为你们,我学习到我想要的;也因为你们,我找到了自己的坚持。
1 comments:
学姐,读了你的心得,我真的十分钦佩你的文笔,且自叹不如啊~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当中包含了许多博大精深的知识、哲理、经验、典故还有许多的优良品德。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甚至扬名海外,究其原因,应该是我们的祖先将之毫无保留地代代相传,努力地延续它的命脉。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其实我们对中华各种文化已经不甚了解了,祭祀的习俗、禁忌,节日的来源等等并不为这一代的炎黄子孙所热衷学习。根据目前崇洋的发展趋势,相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将难以继续流传下去。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身负此重大及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好好学习、钻研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然后去芜存菁,将其中优良的传统及美德灌输于我们的下一代,使中华文化的薪火得以传承不息。我个人觉得,学姐你的此篇心得乃上上之作,实在该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品读,并身体力行,为传承中华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学妹,
淑蓉
Post a Comment